广州西关有一条贯穿东西两端的路,叫做长寿路。它得名于一座寺庙——长寿寺。昔日的长寿寺占地5500多平方米,不过,1905年,因为一场办学风波,长寿寺被拆消失。
清代长寿寺 风景幽美
长寿寺有名可考是在明朝,那时候它还叫长寿庵,兴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,即公元1606年。
到了清朝康熙初年,长寿庵已废,一位叫大汕的和尚对长寿庵进行了重修扩建。
长寿寺到底有多么美?有记载说长寿寺“文木为梁、英石为壁,取房奥室,备极精工”,长寿寺“营造有巧思”。长寿寺西边有大水池,大水池通着珠江,大池的北边,有个建筑物叫“半帆亭”,它的走廊曲折往东延伸,尽头是一个叫“绘空轩”的建筑物,轩前桑树棵棵,香花丛丛,从半帆亭和大池往南,沿岸长有茂盛的荔枝、龙眼树,庭园景色幽雅绚丽。
长寿寺还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鸦片战争前夕,林则徐曾在广东销禁鸦片。1839年农历正月,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州,禁烟官局就设在长寿寺里的三贤祠内,在各个地方查获的烟膏和烟具,其中有不少都封存在这里。
清末废科举 寺内办学堂
清朝末年,科举制度被废除,在国内的县、府、道大力开设新式学堂。据学部统计,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,学生9.2万人。
这个时期,长寿寺也被借用兴办学堂。当时,长寿寺内有多股力量,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为文澜书院士绅伍铨萃;另一支是以李戒欺、潘金甡、黄景棠等为首的农工商会绅商。
伍铨萃,籍贯广东新会,世居省城西关,为广雅书院肄业生,梁鼎芬高徒。1892年中进士,1901年任广西乡试主考。1902年~1903年,他以丁忧归,借住在长寿寺的堞影园。1904年,他又搬迁至寺内半帆亭。他曾在寺内开设新会学务公所和接收会议路权电信处,亦可称为“绅商”。
办学起风波 寺庙被拆毁
1905年2月,农工商会欲借长寿寺铁汁堂,开办“商业公立学校”。寺僧不允,由伍铨萃出面向官府请求让学校另外择地。商业学堂则置之不理,在得到总商会批准后,强行开学。双方遂发生激烈冲突。1905年2月26日,该寺数十僧人毁烂学堂匾额、校具,抢掠图书、仪器。27日,又雇人拆毁农工商会俱乐部,事情引起轩然大波。
之后,两广总督岑春煊下令查封长寿寺。起初,该事件由南海知县主理。南海知县傅汝梅与伍铨萃为同年,他亲自到该寺谒见伍铨萃,又召集绅董商讨善后。1905年3月13日~14日,各方人等到南海县署当面对质。知县既不愿得罪潘金甡等绅董,也不愿得罪伍铨萃,故将责任归咎寺僧,令其赔偿商业学堂及农工商会俱乐部共2700元,并割菜园及寺后房屋数间。
对此,各方均不满意。在岑春煊看来,寺僧聚众毁学确凿无疑,最终下令查封长寿寺,将其充公,一座近300年历史的寺庙就这样被拆毁了。
(参考资料:《从省城到城市——近代广州土地产权与城市空间变迁》《广州宗教志资料汇编》《广东宗教简史》《广州宗教志》《状元红高手论坛393333资料选辑等。)
文/记者 何有贵
(来源:《广州日报》)
|